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郑沙盟教授运用通窍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经验(3)

来源: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4.1 患者资料 邵某,男,39岁。2013年5月12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咽部异物感2年余。现病史:患者2年前感冒后发热恶风、鼻塞、流黄稠涕,日久伴咽干、咽痒

4.1 患者资料 邵某,男,39岁。2013年5月12日初诊。主诉:反复咽部异物感2年余。现病史:患者2年前感冒后发热恶风、鼻塞、流黄稠涕,日久伴咽干、咽痒、咳嗽、咳痰不爽,常于感冒、疲劳后加重,多次抗生素治疗效不佳,常疑虑自己患有不治之症,全身检查无慢性、不良性疾病。现症见:咽干,咽痒,咽后壁粘痰附着,常发出“吭、吭”清嗓声,伴鼻塞、偶流清涕,疲劳易倦,胃纳差,无返酸、嗳气、腹痛症状,精神差,眠差,舌质淡稍胖,苔白腻,脉细弱。耳鼻咽喉镜检见:咽部慢性充血,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融合,鼻腔粘膜慢性充血,下鼻甲稍苍白水肿,中鼻道、鼻底或鼻咽部见有粘性分泌物潴留。茎突正位片示:双侧茎突未见明显异常。

4.2 治疗方法及过程 诊断:鼻源性慢性咽炎。辨证:初期风热犯肺,久病失养,致肺脏虚损,肺卫不固;脾胃虚弱,运化失健,转为肺脾虚寒证,兼夹痰湿之邪。治法:补肺健脾,散寒利湿通窍。拟方:自拟脱敏止嚏汤加减组方内服外熏。处方:黄芪12g,党参12g,防风12g,辛夷 9g,苍耳子 9g,鹅不食草 9g,茯苓 12g,山药12g,白术 12g,半夏 10g,陈皮 10g,浙贝 9g,蝉蜕 6g,蜂房5g,全蝎3g,甘草3g等。治疗方案:用上述配伍组成的诸药用500mL水浸泡30min,用武火煎5min,再改文火煎20min,约成400mL汤药,煎好后乘热倒入小口保温杯内(不用碗),外用布巾包围以保温,鼻部对准杯口,用鼻孔一呼一吸热蒸汽熏其鼻部10~20min,并吸入含药蒸气[3]。注意鼻部与容器的距离要恰当(约20~30cm),避免烫伤面部皮肤。熏完后待药汤稍冷,乘热饮下,如能使全身发热最好。分早晚2次外熏内服,7d为1个疗程,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、放松心情。

4.3 治疗结果 二诊:患者按上方服用并熏鼻7剂,鼻塞减轻,流涕好转,咽痒不显,咽部异物感仍存,患者诉怕冷,前方基础上加桂枝12g,细辛3g,山豆根9g,白扁豆 12g。14 剂。三诊:咽痒、咽干、逐渐减轻,咽部异物感出现好转,其余临床症状逐渐消失,查体:咽壁稍润,鼻腔粘性涕减少。继服上方2个疗程,随访患者咽部异物感消失,饮食正常,基本痊愈[4]。

按语:由鼻腔结构异常或鼻腔、鼻窦炎症引起的慢性咽炎称之为鼻源性慢性咽炎[5]。鼻腔、鼻窦的通气引流障碍是鼻源性咽炎的直接病因,排除了全身疾病、胃食管返流和茎突综合征等因素后,重视检查鼻腔情况。本案患者发病初期外感风热,表现为肺经风热证候,久病失养,致肺脏虚损,肺卫不固;脾胃虚弱,运化失健,转为肺脾虚寒证,兼夹痰湿之邪。治宜补肺健脾,散寒利湿通窍。本方含黄芪、防风、党参、炙甘草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等,是由玉屏风散和四君子汤二方化裁而成,益气健脾固表,寓有培土生金之意;辛夷、苍耳子、鹅不食草由苍耳子散化裁而来,善散风除湿温通鼻窍,为治疗鼻塞之要药;半夏、陈皮、砂仁、茯苓、山药、浙贝健脾利湿,化痰通窍;蜂房、蝉蜕、全蝎虫类药善捜邪通络,止痒止痛。诸药共奏补肺健脾、实卫固表、疏风利湿通窍,标本兼治之功。配合外熏通利鼻、咽窍。从而内治以调养肺脾脏腑功能,外治以药物直达病所通窍。在治病中重视疏导患者心理,指导其注意饮食起居,每多收奇效。

5 小结

综上所述,郑师在临床诊治中重视耳、鼻、咽、喉诸“清窍”的解剖特点及相互生理、病理联系,认为耳鼻咽喉疾病多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兼夹风、痰、湿、瘀等邪。脏腑功能失调,邪气侵袭易致清窍闭阻、功能障碍,故治疗中重视调养脏腑、固护正气,在辨证基础上运用通窍法透邪利窍,扶正祛邪相兼,在疾病预防与调护方面重视饮食、情志调摄,每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ebyhtgwk.cn/qikandaodu/2021/0613/539.html



上一篇:耳鼻咽喉病人的安全护理探究
下一篇:医学随笔

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投稿 |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部|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版面费 |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文发表 |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